【原标题】靖西精准施策助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近年来,靖西市坚决扛牢政治责任,遵循“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思路,落实落细帮扶政策,抓紧抓实脱贫群众增收工作,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精准”提升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保障力。精准监测。落实“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动态监测,精准识别认定,落实跟踪帮扶,稳定消除风险。督促帮扶干部、网格员入户走访,核实核准家庭信息,精准录入收支情况和务工月监测信息。严格执行监测对象识别认定,落实入户走访排查、部门反馈预警和农户平台申请。今年以来,该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3044户10429人,目前已消除风险2116户7460人。精准帮扶。分类研究制定帮扶措施,针对性逐户分析研判生产要素和致贫原因,精准制定增收目标和措施,坚持“一户一策”,组建帮扶专班明确责任人“一对一”帮扶,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精准选派582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常态化开展工作,着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聚势赋能。精准退出。坚持“一月一动态”工作制度,每月严格按照退出程序评估帮扶成效,对照退出标准研判退出情况,及时标记达到退出条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聚焦“多维”提升脱贫群众增收发展力。做实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完善“双绑”利益联结和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确立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同步推进。目前,该市6414户脱贫户、98户监测户与14家企业(公司)、126家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做实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思路和“立体种养、轮作、套种”的发展模式,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村(街)。今年以来,实施项目431个,涉农整合资金5.28亿元。目前,该市脱贫户发展产业3.5万户,特色产业覆盖率98.5%。做实金融帮扶。通过政银联手、双线共管,确保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破解发展生产缺资金瓶颈,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助力脱贫人口增收、生产致富。截至2023年9月10日,该市发放新增贷款1980户9579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资金1330.88万元。
聚焦“素质”提升脱贫户内生发展驱动力 。强化“技能点”培训。根据脱贫人口技能需求和本地产业发展特色,开展多样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脱贫人口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今年以来,该市开展技能培训班27期,完成脱贫人口劳动力培训1114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85.6%,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强化“新劳力”帮扶。坚持“志智双扶”的开发式帮扶路线,加大对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的帮扶,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今年以来,按要求完成年度“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发放任务,增强脱贫家庭新劳力的致富能力。强化“两后生”教育。开展脱贫户家庭“两后生”培训就业全链条帮扶,保障其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助力“两后生”稳定就业、脱贫户家庭稳定脱贫。
聚焦“扩面”提升就业帮扶带动力。扩大招聘岗位规模。采取“点对点服务+零工市场+人社夜市+就业帮扶政策”相融合的就业模式,确保就业稳定促增收。今年以来,开展招聘会21场,组织43家企业进场,提供就业岗位1.21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136人;开展赶集招聘16场,汇集36家企业为16个乡镇推送岗位2350个,现场达成用工意向124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1万元,带动就业219人;创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68家,带动就业294人。扩大就近就业规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吸纳、以工代赈项目等方式,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等形式实现就业。今年以来,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8603个,建设就业帮扶车间62个,吸纳劳动者5659人。扩大转移就业规模。强化组织化输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抓实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落地,多措并举帮助脱贫劳动力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骆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