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呵护漓江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04/29 19:16:12
来源:阳朔县融媒体中心

阳朔:呵护漓江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字体:

  漓江阳朔段流域内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以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闻名遐尔,众多珍稀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晨光里的漓江 阳朔县漓江景区公司供图

  近年来,桂林市阳朔县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推动漓江系统性保护工作,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强化责任担当 创新保护机制

  阳朔始终将漓江保护作为“国之大者”,创新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纵向贯通县乡村三级河长制,横向联动林长、田长职责,形成“巡查-上报-处置-反馈”闭环机制。

  创新机制破解治理难题。阳朔投入约300万元配合完善提升“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平台,实时监控溶解氧、pH值等关键指标;布设300余个智能监测点位,实现非法捕捞行为15分钟内响应。2023年以来清理“地笼”2000余米,非法捕捞案件下降25%。

  坚持系统治理 呵护漓江生态

  漓江阳朔段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和发展乱象。面对这些挑战,阳朔县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全方位呵护漓江。

  阳朔投入70亿元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等47项重大工程,开创“固本+复绿”双重修复模式。在岸线修复中,使用“格宾石笼网+植物纤维毯”技术,构建临水区水生植物带、中坡带乔灌草三层防护、后排乡土树种缓冲带的“立体防护”体系,两年内受损岸线生物量恢复至自然状态的78%。

漓江江面的新能源竹筏 阳朔县漓江景区公司供图

  阳朔同步推进漓江核心景区跨江通信线缆全部改迁,1000艘漓江排筏“油改电”全线运营。阳朔县深能环保有限公司通过先进环保设施,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攻克喀斯特地貌生态修复难题,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落地,曾经土地贫瘠、植被稀疏的山坡已然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持续推进水治理工作。实施水源地保护、农村污水治理及排污口整治行动。投入22.83亿元开展水体治理,治理河段总长度达82.28公里。全面完成县城和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9.05%,乡镇集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河道漂浮物减少5%,漓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建立“生态护林员+网格员”联动机制,实现重点区域巡查全覆盖。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捕捞等不法行为。定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及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采用“惩教结合”模式,带动当地形成“全民护江”氛围。

杨堤乡志愿者杨有发十余年如一日在漓江上义务打捞垃圾。杨堤乡政府 供图

  激发绿色动能 实现多元发展

  谷雨时节,漓江郁郁葱葱,翠芦莉、海芋簇拥江岸,江澄如练,鹭影翩跹,电动竹筏划开碧波,绘就美丽画卷,见证生态焕彩。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长期稳居全国前列。2024年,阳朔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漓江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地表水考核项目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100%。

  漓江阳朔段岸线生态修复综合效益显著,惠及沿江2.6万居民。2024年首次发现植物新物种“阳朔风筝果”,森林覆盖率达75.8%,鸟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阳朔县漓江景区公司负责人介绍,“柔性治岸、立体修复、长效管护”技术体系为生态治理提供范本。随着智慧监测系统完善,漓江岸线正形成“可呼吸、会生长”的生态屏障,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漓江阳朔段兴坪-滩头榨段岸线生态修复前 阳朔县漓江景区公司供图

  生态赋能经济发展,助力群众吃上“生态饭”。2024年,阳朔发放“一江两河”补偿金6600万元。曾经污水横流、杂乱无章的阳朔镇鸡窝渡村,经过综合整治和发展旅游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现有精品酒店30余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1万元。阳朔镇及下辖骥马村委分别荣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2025年一季度,阳朔县接待游客516.0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78.24亿元。2025年一季度接待入境游客10.06万人次、国际外汇消费3195.51万美元。生态保护的扎实成效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生态建设与保护发展领域,阳朔县入选全国第二批县级水网先导区,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漓江治理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保护经验做法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连续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保护漓江,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阳朔县副县长吴勇说,阳朔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旅+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完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全力建设漓江世界级旅游景区,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阳朔力量。(钟玲丽 陈家宝)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