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改一招棋 盘活万山绿 广西探索集体林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扶绥县渠旧镇崇边村国家储备林项目基地,干部群众一起种植油茶和坚果苗,推进国储林实现“一地多收、效益叠加”。(扶绥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五月的八桂山峦,翠绿间跳动着改革的韵律。在梧州,无人机掠过油茶林勾勒的边界,枝叶沙沙,诉说着集体林改如何唤醒“沉睡”山林,让生态与经济共振。手握林权证的村民感慨:“界线划清了,树根扎稳了,大伙进山干活都更踏实。”
广西集体林地面积达2.16亿亩,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7月,广西全面启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三权分置”、确权登记等9项任务,全面激活山林“绿色引擎”,推动集体林区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改革已在森林资源增长、生态质量提升、林区产业壮大和群众增收等方面初显成效,力争2025年建成权属清晰、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治理优”的有机统一,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探索路径。
精准确权:夯实林权改革根基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先要确权。确权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暖民心的工程,让山林一步步从“模糊版图”变为“清晰家底”。
在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文汉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一场林权确权登记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村民们围聚在一起,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一丝疑惑。林业工作人员拿着图纸和仪器,耐心地向村民解释着相关政策和确权流程。“这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每一块林地的边界、面积,我们都要精确核实。”一位工作人员再三提醒。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定权”即落实集体林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为打好确权登记这场“攻坚战”,广西不断完善林业、自然资源部门协同机制,联合制定《加快全区林权确权登记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国家级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工作。各地创新地籍调查模式,有效降低了发证成本。
贺州市八步区便是一个典型范例。当地聘请第三方测绘机构对试点村集体林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整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自然资源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数据,逐宗核实更正权属重叠、界线不准、面积不实、地类不符等问题。同时,叠加使用高清正射影像、三维模型及调查App三种技术提高权属界线核实准确度,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网签系统,实现农户线上签字认证、查询调查成果及办理进度,有效破解村民因外出务工等原因无法现场指界和认证的难题,切实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
2025年年初,梧州市深化集体林改工作专班举办林权类不动产权证集中颁证活动,向梧州市龙圩区广平镇淑里村5个村民小组共115户村民发放了首批林权类不动产权证,涉及宗地数420宗、林地面积4700多亩。
这是梧州市通过“整村推进”模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新突破。截至目前,梧州市完成林农林权类不动产权登记宗地数2600多宗,涉及林地面积3万多亩。苍梧县天洪岭林场、岑溪市七坪林场、软枝油茶林场完成国有林场林权类不动产权证发证面积4.2万多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规模经营:激活林地发展潜力
曾经,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导致林地碎片化,小农生产模式引发了粗放经营和效益偏低等问题。如今,在玉林北流市的“国储林+八角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情况已截然不同。
站在基地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八角树郁郁葱葱。基地负责人介绍:“我们采取‘林地入股’‘林木变现’‘保底分成’‘托管分红’等多元合作方式,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流转林地经营权。”对八角、油茶等经济林,投产后项目公司按照每年实际产量1%的比例折价给予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对桉树等用材林按照每年3元/亩的收益给予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八角种植户除林地一次性补助外,每年按实际产量每亩再分产10%—20%。分产收入达75.2万元,既提高了林地利用率,也充实了林农的“钱袋子”。
为促进林地流转经营,广西以国家储备林建设、商品林“双千”基地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为抓手,统筹推进集体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大力推广实施“国户联营”“场村联营”“场户联营”,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股份经营等模式,实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和多方共赢。同时,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开发性政策性优惠贷款,引导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与村集体或林农开展合作,按照双方约定将预期收益量化后形成权益凭证。截至2024年底,累计开展林票合作经营林地面积8.4万亩,惠及1.59万户,印发林票总额1.17亿元,撬动3.9亿元社会资本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金融赋能:注入林业发展活水
林业经营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经营风险高,资金支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的关键。在广西国控林担公司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对接着各种业务。公司通过“融资担保公司担保+银行放款+国控林担兜底收储”“银行放款+国控林担兜底收储”等模式,推出“桉树保”“杉树保”“油茶保”“桉树托管保”“桉树营林保”“活立木供应链金融”等担保产品,为林业作物规模化种植保驾护航。
为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广西不断拓宽林权抵押贷款、信用贷款、贷款贴息、保险等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林业专业分支机构或林业金融事业部,创新提供覆盖林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突出放活林权收储担保,探索“银行+担保+保险+收储+森林经营”组合开发模式,提高林权抵押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广西林业金融贷款余额1358.53亿元,同比增长11.58%;“桂惠贷—木材贷”贴息贷款余额12.08亿元,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2400万元,全区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31.76亿元,同比增长16.02%。
2025年4月,广西发布第3号总林长令,聚焦“稳确权、扩流转、强产业、活金融”核心任务,协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五大攻坚。强化试点改革攻坚,围绕林权确权登记、适度规模经营、林木采伐管理、林业金融创新等关键领域,扎实推进南宁、玉林、河池3市综合改革试点及武鸣区等26个县(市、区)专项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强化普惠金融创新攻坚,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林业项目,创新“油茶贷”“林下经济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建设集林权交易、金融信贷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推动“投贷保担”联动,破解林业融资难题。
深化集体林改,提质兴业利民。广西正沿着科学规划的道路,持续优化林地经营权登记,积极推动林业金融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深走实,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张 雷 杨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