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产业富、文化兴 恭城竹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07/01 15:56:11
来源:恭城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生态美、产业富、文化兴 恭城竹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字体:

  一排排整齐的乡间别墅,白墙青瓦;碧波流淌,晨曦照进小山村,如诗如画。走进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竹山村,入眼皆是画。庭前小院花香四溢,垃圾分类整洁有序,平江河水清澈见底,老人孩童在风雨桥嬉戏玩耍,笑语盈盈……近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竹山村入选全国文明村镇。

  山水生金添动能 产业兴旺富乡亲

  竹山村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村容村貌发生大变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月柿种植优势,竹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成功打造了“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样板。这个曾因基础设施落后、年轻人外流而沉寂的山村,如今每到月柿成熟季成为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

  上世纪90年代,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开始大力发展月柿种植,并且探索“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守住绿水青山,同时也把山头种成了金山银山,很多农民靠种植月柿建起新房。通过月柿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在月柿产业规模、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2003年恭城将竹山村红岩屯作为月柿节主办场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目前已建成独具特色的花园式小别墅90栋,并在其中配套客房400多间,开办农家乐餐馆50多家。金秋时节,村里的月柿果实累累,黄橙橙的柿子吸引游客们漫步其中,享受田园乐趣。住民宿、品尝地道的农家菜,处处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气息。

  竹山村对公共服务、旅游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完善了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硬化通村道路、环形村道和观光小道;完善瑶族特色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月柿节主会场、停车场、公共厕所、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等各项基础设施。乡村变美了,村民变富裕了,整个村庄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果园变公园、农家变旅馆、农民变老板。”至此,竹山村实现了月柿种植、柿饼加工、文化旅游的三产有机融合。进一步推动恭城“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为“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产业。绿色发展跨越式向前迈步。截至2024年,竹山村共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均已超过2.5万元。竹山村红岩屯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村庄名片”等多个荣誉称号。

  互帮互助树新风 志愿服务暖人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竹山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竹山村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提供咨询和帮助。

  青年志愿者们坚持定期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体检服务。针对困难老人的生活起居问题,更是对12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确保居家环境安全舒适。利用政府和村级组织资源,成立老年协会,提供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服务。每年组织开展老年人互助活动,包括重阳节看望高龄老人、春节聚会交流、慰问重病老人等。村里的学生们则化身“环保小卫士”,利用假期向村民和游客宣传垃圾分类环保知识。

  “我今年的愿望是把门前的空地围成小花园”“我的愿望是把村庄装上夜景灯,这样晚上也会有游客来打卡,让村里变得更热闹。”“竹山村红岩屯户主群”微信群发布微心愿征集,引导大家在群内讨论,使群众需求,特别是年轻人的需求能方便快捷及时掌握。除此之外,村“两委”还设计了发放问卷,不定期在人员集中地或群众空闲期进行问卷调查,征集群众各方面需求和工作建议意见,村级建设得到极大的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满足。

  据了解,竹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招募志愿者共57人。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明新风润万家

  夜幕降临,竹山村红岩屯的香枫广场上瑶族长鼓舞、竹竿舞各式广场舞划破乡村夜色,欢快的音乐响彻山间。“村晚”、篝火晚会、月柿节等活动凝聚乡情。“打牌赌博的少了,跳舞看书的多了,村子更有精气神!”村党支部书记朱培铭说。

  “文明创建没有终点,乡村振兴永不止步。”朱培铭对竹山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竹山村将继续打造‘生态农业观光’精品旅游线路,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带动,让文明之花开得更盛,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李茂香)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