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9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卢刚
打开中国地图,在五岭之南,一条巨大的蓝色丝带将广西广东紧紧相连。两广共饮西江水,自古以来也形成了“上游与下游”的经济共生关系。
如今,巨轮穿梭的西江、南海,密如蛛网的公路铁路和空中航线,把两广这种经济共生关系织密得更紧。
更重要的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粤桂协作在两地之间织起更多金丝带: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协作、人才组团服务、劳务协作提质等,岭南大地正谱写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深百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人在车间工作。(除署名外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激活县域经济
20年前,21岁的广西青年陈志贝到深圳打拼,从电子厂流水线做起,一路成长为一名数控能手。今年,陈志贝又回到了家乡,就职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深百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一家工厂。这个产业园是深圳企业的飞地产业园,工厂是深圳公司的新基地,主产品光伏散热器部件等,下线后运回深圳组装销售。“依托粤桂协作平台,我们顺利建设新厂,今年年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在技术骨干、项目生产负责人陈志贝看来,自己既是粤桂两地产业合作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深百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人在车间工作。
百色地处西江上游右江流域,新型生态铝、新能源、新材料等是当地几大主导产业。通过整合粤桂协作资金,深圳、百色两地联手打造飞地产业园区,为深圳企业提供转移承载地,带动百色地方产业升级,助力强链补链延链。
“目前,深百智能制造产业园已招引4家东部企业入驻,几家企业与园区其他企业产业链可上下游协同,同时通过获取当地低价铝原材料和风光电新能源指标,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预计今年可实现总产值15亿元,助力田阳区打造千亿铝产业集群。”从深圳光明区到田阳挂职的田阳区委常委黄荣震说。
从“帮扶输血”到“产业造血”,粤桂协作正激活更多广西县域经济活力。据统计,2024年,依托协作,广西建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50个,打造特色产业品类数49个,33个协作县“县县有产业覆盖、有龙头产业带动、有特色优势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图为广西忻城县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内的丝绸织品展示。
在有着26万亩桑园的“桑蚕之乡”——广西来宾市忻城县,自广东茂名的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组团”结对帮扶以来,持续打造茧丝绸产业集群。“我们通过共建高标准桑园示范推广、提供智慧育蚕等技术、共建共营现代园区等来延伸忻城桑蚕产业链。”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小红说,协作资金支持打造的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引进广东龙头企业,带动直接就业约100人、间接就业约1000人,累计分红超过800万元。
在广西上林县福林产业园,工人在显示屏生产线上工作。
广西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年产量1.8万吨以上,全国占比1/5。“背靠十万大山,面向东盟十国”,防城港市立足“边、海、山”的独特资源优势,构建“请进来+走出去”“共建+共享”“联建+联审”等双向联动发展模式,吸引众多广东企业入驻,高水平推进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规划建设。
在广西南宁市,参与定点帮扶的深圳福田区整合资金、资源,与上林县共建福林产业园、打造粤桂协作花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与马山县合力打造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苏博工业园区2个飞地经济园区,部分园区还采取“五同”模式(即与福田区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进行招商引资,有效助力当地产业聚集。
图为广西上林县粤桂协作花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花卉种植培育大棚。
“统筹多县资金、集中优质项目、异地建设园区、确权本地集体、共享分红收益,打造‘飞地经济’合作机制是粤桂协作在产业方面的创新探索之一。”粤桂协作工作队有关负责人说,2024年以来,协作地区新增投产企业787家,到位投资额达246亿元;共建产业园区125个,打造8个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60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聚效应。
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何玲玲等受访专家表示,通过打造“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粤桂协作将大湾区的资本、技术、市场与广西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高效耦合,这突破了传统帮扶的“输血逻辑”,转向“造血型”区域共生,通过产权嵌入、利益共享与集体经济分红,将区域协作的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同时,通过有针对性招引集聚上下游企业,促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巩固了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图为广西上林县粤桂协作花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花卉种植培育大棚。
稳就业:精准服务“送岗上门”
9月,各地迎来开学季。在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市,康城社区“老乡家园”距离市中心不远,一些社区居民送完孩子上学,便来到家附近的“深圳龙岗—百色靖西协作共建产业园”工作,实现就近稳定就业,还能照顾家庭。
康城社区是广西精准扶贫大型搬迁安置区之一,居住着来自靖西19个乡镇的1.9万名搬迁群众。
着眼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深圳市龙岗区和靖西市整合粤桂协作资金,共建产业园。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志刚介绍,目前园区进驻企业21家,可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靖西10个乡(镇)4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通过厂房租赁、设备代运营等方式,还可享受分红。
在广西靖西市的深圳龙岗—百色靖西协作共建产业园,引进的腰果加工企业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我们每年为老乡家园搬迁户直接解决就业近200人,辐射带动其他岗位120多个,脱贫劳动力占公司员工总数近70%。”靖西市保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钟明坤介绍,今年依靠粤桂协作资金支持,公司新增一批生产设备,预计后续可新增就业岗位300个。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最后一批脱贫县之一。在都安挂职的深圳干部李宇介绍,近年来,当地整合帮扶资金,新建深圳宝安—河池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不仅带动都安初步形成电子玩具产业集群,还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次,其中超过50%为易地搬迁安置区的脱贫劳动力。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深圳宝安—河池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工人在电子生产线上工作。
一方面助力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也在拓展就业服务。视频直播带岗间精准推岗、赋能小课堂老师实操授课、指尖微岗区提供手工外发零活……走进田阳区老乡家园“阳光快聘”零工市场,一个个融合了线上和线下服务的窗口让群众高效定位岗位信息,同时还配套有劳动维权、政策咨询、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阳光快聘”零工市场站长冯泽宇说,通过精准服务,零工市场已助力超2万人达成就业意向,为老乡家园辐射的28家帮扶车间输送1800余人。
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老乡家园"阳光快聘"零工市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直播带岗。
依托粤桂劳务协作,广西不少被帮扶的县市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在深圳市盐田区协作帮扶支持下,百色市乐业县成立相关工作专班,与盐田区人力资源部门、桂林技师学院以及企业等紧密协作,推动乐业生源“订单式”人才招收、定岗就业,打造“政校企”合作的职教就业新模式。
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老乡家园"阳光快聘"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在赋能小课堂组织糕点制作培训。
作为广西壮锦起源地之一,忻城县立足非遗保护,孵化打造本土“忻城壮锦织娘”特色劳务品牌。“在粤桂协作支持下,县里以壮锦技艺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师资,打造民族技艺传承基地,学员学成后可居家灵活就业,有的还开起网店。”忻城县人社局副局长江贤就说。
依托广西忻城县打造的“忻城壮锦织娘”劳务品牌,本地群众接受壮锦技艺培训。
统计显示,2024年以来,粤桂协作深入实施劳务协作提质增效行动,每年财政援助资金超过17亿元,支持项目400多个,稳定带动42万农村劳动力在粤就业。同时,建设126个零工市场、59个就业基地,培育了“桂人到岗”“小梁送工”“就业e站”“零工超市”“深百工匠”等多个区域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形成从“岗位直达”到“品牌引领”、从“送出去”到“带上去”的跨省区就业新格局。
5月15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安置点,群众在零工市场制作手工艺品。 近年来,融水和对口帮扶的广东省廉江市依托粤桂劳务协作机制,不断加强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带动脱贫人口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灵活就业。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一些受访专家认为,粤桂两地通过零工市场、就业基地、技能培训、劳务品牌等多元方式,积极拓宽协作县就业渠道,推动“人随产业走”的动态流动,实现劳动力与产业链的更好匹配,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脱贫群众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广西劳动力素质结构整体提升,为地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也提供了支撑。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双村,粤桂协作带动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聚人才:“组团式”帮扶充实专业力量
近日,广西百色市田林县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21名来自深圳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的老专家来到当地,成为今年深圳“乐龄田林 乡村振兴”项目第二批帮扶成员,将在田林开展社会帮扶。
“我的专业领域涉及皮肤外科、创伤外科、烧伤外科等,这些正是基层急需专家助力提升诊疗水平的领域之一,我计划发挥专长在田林传承技术,并服务好田林本地民众。”新到任的深圳市帮扶医疗组组长王富生说。
“这种帮扶已经实现常态化。”田林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日周介绍,2020年以来,田林已累计聘请了219名资深退休医生、教师、农技专家到当地帮扶指导,为田林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
依托粤桂协作创建乡村振兴特色带行动,广西靖西市化峒镇八德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通过互派党政挂职干部、“组团式”帮扶、人才交流、科技特派员选派、专业培训等方式,持续为被帮扶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力量。
在百色,粤桂协作工作队百色工作组把医疗帮扶作为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举措,推动深圳22家医院与百色20家医院达成结对帮扶关系,以选派医生、捐助资金、捐赠设备、举办培训等方式开展实质性帮扶。自2021年以来,双方相互选派1600多名医疗人才开展交流学习,深圳向百色累计投入财政和社会帮扶资金7000多万元。
粤桂协作带动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农文旅融合。
今年6月,百色市德保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正式开科,填补了当地医疗系统在肿瘤专科建设上的空白,深圳医疗帮扶团队帮助德保县人民医院打造心血管介入、神经内科介入、综合介入人才梯队。在百色市凌云县,通过深圳南山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凌云县域就诊率从不足80%升至92%,远程会诊平台还让患者可以足不出县享受深圳专家诊疗服务。
教育也是深化粤桂协作的重要领域之一。百色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家乡,近年来,通过社会各界爱心帮扶,百色已有220个文秀班,惠及学生1万多人。其中,长期奔走在帮扶一线的陈开枝老人先后130多次来到百色,牵线搭桥筹集资金,为老区教育发光发热。
据统计,自2024年2月第二批粤桂协作工作队进驻以来,广东省每年向广西选派党政挂职干部100多人次、专业技术人才1300多人次。去年,举办乡村振兴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749期,培训人次达5.595万。同时,深化粤桂工商联“万企兴万村”行动,发动广东1341个社会力量结对帮扶广西1537个村,组织广东三甲医院与广西医疗机构结成“健康联盟”、湾区名校与广西学校共建“教育共同体”。
今年6月1日,游客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德天瀑布景区游览。新华社发(赵京武摄)
“组团式”帮扶助力打造了一批“带不走”的基层人才队伍,对广西农村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有“滴灌”作用。
促消费:助力更多“桂字号”打响品牌
高山大米、山茶油、红茶、百香果……近日,来自广西边境县份那坡县的80余款农产品,在深圳龙岗区的“深爱那坡 岗好有你”消费帮扶产品展销活动上集中亮相,那坡的黑衣壮非遗也在活动现场精彩展示。从边陲县域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都市,粤桂协作串联起两省区紧密合作的美好图景。
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孩子们参加芦笙组装比赛的资料照片。粤桂协作带动当地完善基础设施,助深山苗寨文化振兴。(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自然风光秀丽,山清水秀生态美一直是八桂大地的一张闪亮名片。美丽的自然生态下,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果盘子”“糖罐子”“菜篮子”“肉案子”。
如何让更多“桂字号”农产品“出圈”?近年来,依托粤桂协作机制,粤桂两地不断加强资源对接和消费帮扶,加强“基地”共建和“圳品”评价,助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图为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粤桂协作陈皮星油藤展示中心。
崇左市宁明县是广西的糖业大县,如今,在粤桂协作助力下,曾经鲜为人知的星油藤成为宁明又一特色产业标签。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以新会陈皮“三产融合”经验为蓝本,探索“陈皮+星油藤”健康产业协作。今年6月,“新会陈皮+宁明星油藤”系列新品在广州的专场推介活动上展出,受到大湾区市场欢迎。目前,宁明县星油藤种植面积达4.6万亩,带动1万余户农户增收。
图为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粤桂协作陈皮星油藤展示中心展示的一些星油藤系列产品。
图为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境内种植的星油藤。
“土特产”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腰包。今年,由鲜果加工而成的百色芒果冰淇淋作为加工新品“出圈”了,甚至远销俄罗斯。通过粤桂协作,百色田阳区、田东县、田林县等芒果主要种植区的精深加工能力明显提升,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210亿元。在今年5月的广西“桂字号”百色芒果产销对接会暨粤桂协作帮扶促消费专项行动上,18家企业现场签约金额达3.1亿元,涵盖芒果深加工、销售全链条。
图为广西百色市境内的芒果种植园。
据介绍,2024年以来,广东采购、帮助销售广西协作地区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累计超过360亿元,累计认定供深农产品基地210多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10个、广西农产品“圳品”230多个。此外,粤桂协作资金在广西33个协作县持续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快捷通畅的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
如今,在“桂品”好货出山的同时,广西不少农文旅融合项目在粤桂协作支持下,名声渐起。百色市德保矮马有着“马中熊猫”之称,交流挂职的德保县委常委、副县长高文忠介绍,近年来,通过整合资金,深圳坪山区和德保县推动打造德保矮马产业帮扶项目,并开发了矮马王国景区,在助力德保矮马保护的同时有力带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图为在广西德保矮马王国里的德保矮马。(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宁明县,许多人慕名前来探秘跨越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民间将明江山壁上的岩画图案称之为“小红人”。在粤桂协作支持下,明江流经的珠连村引入“小红人”文旅元素,建成数字农文旅平台、红糖作坊、电商中心等设施,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广西德保矮马王国,一群德保矮马在吃草。(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广西边境县份大新县的田园风光、跨国瀑布在社交平台时常“圈粉”。交流挂职的大新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国纯介绍,近年来当地依托粤桂协作平台,不断丰富跨境一日游、跨境自驾游等多元化产品供给,推动景点串点成线,并持续投入粤桂资金打造边境一带的村屯人居环境,培育“边关+旅游”“边贸+旅游”等多产业融合旅游场景,推动“口岸+文旅”融合。今年上半年,大新县接待国内游客574.26万人次,同比增长23.3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6.79亿元,同比增长19.74%。
依托粤桂协作创建乡村振兴特色带行动,广西靖西市化峒镇八德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粤桂协作工作队负责人介绍,在不断推进消费帮扶助力“桂字号”农产品拓展市场的同时,近年来,粤桂协作抓实创建乡村振兴特色带行动,打造了宁明—靖西兴边富民带、金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田阳红色革命老区带等一批项目,有力服务乡村振兴。2020—2024年,协作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比全国、全区增速均高出0.3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6和1.9个百分点,实现“四个高于”。